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薛奎识范镇

《宋史》〔元代〕

  范镇字景仁,成都华阳人。薛奎子蜀,一见爱之,绾于府舍,俾与子弟讲学。镇益自谦退,每行步也府门。逾年,人不知其为帅客也。及还朝,载以俱。有问奎入蜀何所得,曰:“得一伟人,当以文学名世。” 宋庠兄弟见其文,自谓弗及,与分布衣交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范镇字景仁,成都华阳人。薛奎作蜀地太守时,初次见面就十分赏识他,将他留在府邸中,让他给自己的孩子讲授学问。范镇愈发谦逊退让,每走过薛奎的府门便小跑而过。过了一年,人们都不知道他是地方长官的宾客。等到薛奎回朝复命时,用车载着范镇一同返京。有的人问薛奎在蜀地有什么收获,薛奎回答道:“得到了一个不平常的人,应该会以文章才学扬名天下。” 宋庠兄弟见到范镇的文章之后,自叹不如,和范镇结为布衣之交。

注释
范镇: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,曾参与编修《新唐书》。
守:做太守,名词作动词。
绾:留。
俾:使。
益:更加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本文讲述了北宋名臣范镇的早年经历。薛奎任蜀地长官时慧眼识才,将范镇延揽入府栽培,范镇以谦逊姿态潜心治学,最终赢得"当以文学名世"的高度评价。回朝后更获宋庠兄弟折节下交,印证其才德兼备的人格魅力。范镇始终如一的谦逊姿态,实践了"满招损,谦受益"的古训。在功名未显时保持本色,恰是成就大器的基石。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朱熹传

《宋史》〔元代〕

  朱熹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徽州婺源人。父松字乔年。熹幼颖悟,甫能言,父指天示之曰:“天也。”熹问曰:“天之上何物?”松异之。就傅,授以《孝经》,一阅,题其上曰:“不若是,非人也。”尝从群儿戏沙上,独端坐以指画沙,视之,八卦也。年十八贡于乡,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。主泉州同安簿,选邑秀民充弟子员,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,禁女妇之为僧道者。

  淳熙五年,除知南康军。至郡,兴利除害,值岁不雨,讲求荒政,多所全活。讫事,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。间诣郡学,引进士子与之讲论。访白鹿洞书院遗址,奏复其旧,为《学规》俾守之。会浙东大饥,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,即日单车就道。复以纳粟人未推赏,辞职名。纳粟赏行,遂受职名。即移书他郡,募米商,躅其征,及至,则客舟之米已辐凑。熹日钩访民隐,按行境内,单车屏徒从,所至人不及知。郡县官吏惮其风采,至自引去,所部肃然。凡丁钱、役法之政,有不便于民者,悉厘而单之。于救荒之余,随事处画,必为经久之计。有短熹者,谓其疏于为政,上谓王淮曰:“朱熹政事却有可观。”

  熹登第五十年,仕于外者仅九考,立朝才四十日。家故贫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诸生之自远而至者,豆饭藜羹,半与之共。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,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。其为学,大抵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。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,圣经之旨不明,而道统之传始晦。于是竭其精力,以研究圣贤之经训。所著书皆行于世。熹没,朝廷以其“四书”训说立于学官。平生为文凡百卷,生徒问答凡八十卷,别录十卷。庆元二年,沈继祖为监察御史,诬熹十罪,诏落职罢祠,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。四年,熹以年近七十,中乞致仕。五年,依所请。明年卒,年七十一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南乡子·南北短长亭

刘秉忠 刘秉忠〔元代〕

南北短长亭,行路无情客有情。年去年来鞍马上,何成!短鬓垂垂雪几茎。
孤舍一檠灯,夜夜看书夜夜明。窗外几竿君子竹,凄清,时作西风散雨声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秋夜闻笛

萨都剌 萨都剌〔元代〕

何人吹笛秋风外,北固山前月色寒。
亦有江南未归客,徘徊终夜倚阑干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